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北京民办婴幼儿园探路

   日期:2025-07-01     来源:www.anqinghui.com    浏览:488    
文章简介:学前教育,不只成为海量婴幼儿父母万众瞩目的一个问题,也成了政府有关机构面临的一道难点。公办园进不去,民办园进不起公办民办,园园难入,一边是父母提着小板凳,在某某公办婴幼儿园门口风餐露宿彻夜排队,很不容易才能为孩子入园争得一个报名号。

学前教育,不只成为海量婴幼儿父母万众瞩目的一个问题,也成了政府有关机构面临的一道难点。公办园进不去,民办园进不起公办民办,园园难入,一边是父母提着小板凳,在某某公办婴幼儿园门口风餐露宿彻夜排队,很不容易才能为孩子入园争得一个报名号。另一边则是一些民办婴幼儿园让人咋舌的天价收费。再加上近几年节节攀升的新生儿数目,国内的学前教育好像从没历程过眼下如此的困境。

面对日益增长的婴幼儿园供需矛盾,在公办园常见投入不足的状况下,民办园本是解决学前教育问题要紧的补充力量。正视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需要,分级指导各类婴幼儿园的进步,也应体目前有关政策之中。

然而实质状况是,无论是今年各地陆续颁布的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还是十二五教育规划指标,下面的3-5年内,公办婴幼儿园的建设都是绝对的主流。相比之下,对于民办婴幼儿园进步的指导、规划与管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调查和探讨。

没办法满足需要的公办婴幼儿园

以北京学前教育进步状况为例,依据5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通报的状况,北京在将来3年内,计划新建、改扩建769所婴幼儿园,使全市公办园比率达到65%以上。

还有一组更直观的数据,2010年北京新建30所婴幼儿园,新增1.2万个婴幼儿上学机会。而在2011年,根据市教委计划,全市将继续新增26901个婴幼儿园学位,至2013年,共计将增加7.5万个婴幼儿入园指标。

那样,这类手段是不是足以解决北京学龄前儿童的入园需要?

在今年全国人大北京团集体审议会上,人大代表索连生提出,依据他此前走访有关部门的调查,将来3年,北京适龄入园儿童将达到54万人。从现在全市婴幼儿园班级数字看,学位缺口将达到近一半。

而这一缺口,其形成显然并不是1日之功。

2009年3月,由北京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及多个部门形成的专题调查组,经过两个月的走访,摸清了当时北京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

依据其最后公布的数据,2009年北京经过合法注册的婴幼儿园仅为1266所,与1996年全市3056所婴幼儿园的数目相比,降低了58.7%。彼时,全市能提供的婴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

同一时期,北京没注册的所谓山寨婴幼儿园则有1298所,已经超越了注册园的数目。

当时的调查组成员、北京政协委员周玲玲曾表示,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商品,政府有义务履行职责,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她进一步表示称,此前《北京学前教育条例》中所提学前教育机构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的这一导向是需要改正的,要塑造新的学前教育模式。政府必须要成为主导,并倡导大力进步社区办婴幼儿园。

这可能可以说是北京转变学前教育进步思路的开端。然而综观修正之后的政策手段,正这样前政府选择将婴幼儿园推向社会,其后导致了很多婴幼儿园的关、停、转一样,现在若转身为完全依靠官方与集体的力量,可能又将走入歧途。

消失的被民办婴幼儿园

上世纪90年代,婴幼儿园入园问题并不突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冯晓霞指出,这与当时婴幼儿园的整体结构和服务性质相对合理有关。

当时国内的婴幼儿教育机构分为教育部门办园、其他部门办园、集体办园和私立园4种模式。其中,前3类占到了婴幼儿园总数的90%左右,所需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位和婴幼儿家庭一同分担,家庭所需负担的比率并不大。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事业单位剥离社会功能、精简机构,很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飞速关、转、改,取而代之的是营利性质的民办婴幼儿园,家庭婴幼儿教育经费负担也随之加重。

被企事业单位作为转型包袱抛向社会的婴幼儿园,其先天进步条件即不足。在没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状况下,仓促走向民办的婴幼儿园,面对的却是已经习惯了选择公办园的父母,因而很多破产。

然而虽然历程了绝对数目的大幅降低,根据2010年北京对于民办婴幼儿园的部分统计数据,民办园仍旧占全市婴幼儿园总数的60%-70%。

这一婴幼儿园的曲折进步可能正是促成政府下决心大力举办公办园的直接动因。依据《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除加大公办园与社区配套婴幼儿园的建设,还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支持民办婴幼儿园提供优质平价服务。

从现在可见的政策指向来看,北京教委已决定投入一笔资金,用于恢复一部分街道和企事业办婴幼儿园,现在正在进行有关调查和测算。

除此之外,北京教委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新建小区配套婴幼儿园的管理,杜绝挪用和挤占现象,并将保证其中至少有50%建成公办园,其余婴幼儿园则由业主协商确定本钱核算方法和收费价格,然后进行招投标,确保小区配套托幼园所合理收费。

婴幼儿教育的多元化需要

如此看来,北京针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手段应该说已经相对全方位。但面对庞大的学位缺口,仍有两部分因需要而生的民办园,游离于政策以外。

一方面,目前北京新生儿中非户籍人口的比率已超越户籍人口。专家表示,在城乡结合部,还有大量农民工子女需要入园。若不将它纳入学前教育规划,非常难说真的达成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其次,由于天价园等事件,加深了民众对于部分收费昂贵的民办婴幼儿园的不满。但依据实质需要,一部分立足于相对高档的小区,以高于公办园价格进步的民办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一部分父母的选择。

记者在跟身边马上或已经成为父母的朋友们交谈之后发现,相比不好丈量的婴幼儿教育水平问题,就近、安全、卫生等原因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而这也是公办婴幼儿园之所以成为大部分人最佳选择是什么原因。

为了挤入这类人满为患的公办婴幼儿园,父母宁可忍受排队、走后门、交赞助费这类不适当的情况。除非实在无力承担,才会考虑民办园。

对于这样的情况,记者一位身处教育圈子的朋友表示,在教育范围,对于民办一词本身就带有不正确的观念,觉得民办就是不规范与水平差的代名词,并且势必与营利相联系。

该人士表示,营利本身并没错。民办园没政府的资金支持,没营利就没办法保持。重点要看两点,一是民办园的经营本钱与定价是不是合理,若相差太大,自然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另外还要看经营所得用于什么地方,是投入婴幼儿园进行再进步,还是进了私人腰包。

婴幼儿园难入,这其实只不过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公办园、民办园都存在的问题:幼教水平。在基本的入园需要尚未满足的状况下,追求幼教水平好像看上去有的奢侈。然而,随着国内与世界接轨的节奏,这一问题会愈加突出,也正在遭到愈加多父母的关注。

记者另一位在婴幼儿杂志做编辑的朋友,向记者讲述了她所接触到的一位父母的历程。作为留学归国职员,这位父母的孩子现在正在本市一所公办婴幼儿园就读。该园作为北京一级一类婴幼儿园,父母本来对其感到认可和放心。但近期这位父母却感到了相当的犹豫和困惑:她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每次进婴幼儿园的时候,为何会表现得这样安静,而没一个孩童应有些活泼笑闹。

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学前教育不止是每个儿童都应公平享有些基本权利,其对于儿童早期发育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多种学科的支持。

冯晓霞曾撰文指出:学前教育的成效不只使婴幼儿及其家庭受益,而且可以外溢给社会。在提升国家人口素质,降低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等方面,可以起到社会问题早期避免的用途,并且可为国家将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而针对近年来政策中常常提到的普及率一说,冯晓霞曾表示,没水平的普及率毫无意义。

某种层面上来讲,即使国内学前教育的入园率达到国际水平,对于大部分父母和婴幼儿来讲,也只不过有了一个看孩子和交小朋友的场合,教育一词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单一的公办婴幼儿园建设标准,一方面很难全方位满足低端人群的入园需要,其次也同样达不到差异化的教育需要。

民办婴幼儿园进步之困

那样,现在北京的民办婴幼儿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进步状况?为此记者走访了朝阳区一家民办婴幼儿园。

该民办园坐落于一所社区内部。小区的整体环境优美舒适,依据其中一套正在供应的房源显示:200平方米的住房总价约为700万元左右。

进入婴幼儿园大厅,左边是一面大窗户,可以看见外面圈起来的露天小院,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女性正为孩子体检。另一侧则是一间宽敞的舞蹈教室,此时静悄悄的。上到二楼,隐约可以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的笑语声。园长办公室坐落于走廊一侧,面积不大,除去两三张办公桌和一个书厨外,并无特殊之处。

园长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婴幼儿园的基本状况,现在全园共有9个班217个孩子,这已经是经过扩招之后的数字。基于小班教育理念,本来一个班只有15个孩子左右,后来为了应付需要,才进步成为满班额、满建制的状况。

婴幼儿园大概有3000多平米,与区教委签了12年的合同,每年需要交纳国有资产占用费21万左右,园长表示,作为一级婴幼儿园,现在园内每一个孩子每月总共需要交纳成本3700元,综合运营结果,园长评价为略有盈余。

当记者问到政府提出下一阶段将提升每位学前儿童的生均补助至1200元,园长表示,这种补助是针对新增名额的。假如婴幼儿园若要改建扩大规模,当初办园时的全部手续都要再走一遍,因而现在尚无这方面的考虑。

谈到将来,园长表示一是要面对生源角逐,还有就是师资的流动问题。对于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公办园进步,她觉得还是应该允很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存在,因地制宜不同对待。

对此,不少民办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都有类似感受。

现在北京婴幼儿园实行的是分级分类规范,婴幼儿园按级别有不一样的价格标准。海嘉幼教机构主任宫照伟指出,对于民办园的定价,政府应该确定一套适当的评估体系,而不是简单比照公办园的规范来办理。

明确定位政府角色

近期,北京一则关于市民可举办微型婴幼儿园的消息,引起了多方关注。

微型婴幼儿园是指办园规模在4个班级以下、收托婴幼儿40-100名左右的婴幼儿园。需要申办者需具备北京户籍和固定住所,注册资金高于50万元。其他还有一些有关场合与安全方面的规范。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其博客中专门撰文表示,政策具备进步意义,但仍有局限性。

他表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规模越小反而越有利。
40人的最低规模,势必限制了一部分城乡结合部与流动儿童的入园需要。他建议应学习上海的有关手段:农民工自办的黑园不符合规定,那就修改规定,将它概念为看护点。上海政府颁布的有关文件言明:看护点是指接收郊区农村人口集中区域的适龄儿童10-50人的符合有关需要的看护场合,而且具体人数可依据当地实质适合放宽。在监管方面,政府也只须求达到房子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两项最低需要。

除此之外,上海政府还通过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3级婴幼儿园,用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教育服务,渐渐取代不规范的办园点。

杨东平最后强调,父母对于孩子同意哪种教育,拥有主要的决定权。政府功能则在于提供服务和管理,而微型园和看护点的意义,就是政府要提供符合父母实质需要、平民上得起、用得上的婴幼儿教育。

对于政府应该提供哪种婴幼儿园,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策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对本刊记者表示,学前教育投入肯定不能再给部分婴幼儿园锦上添花,而应该用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地方。

可以简单划分一下,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入园需要,应该尽可能由政府来解决。而对于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家庭来讲,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以税收打折、补贴等形式,结合一部分社会力量来办园。最后一小部分高档的需要,则完全交由市场来解决。假如全部入园需要都靠政府力量来解决,那一定是不现实的。王元京最后强调。

冯晓霞也表示,对于欠账太多的区域和农村,兴建乡镇中心园和公办园是必需的。但对于很多普惠性的婴幼儿园建设来讲,则应通过多种方法达成。如可以借鉴外来经验,开办半日制婴幼儿园,或颁布打折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出资委托非营利性机构办园,同时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服务。

最后,王元京还向记者强调了政府监管的重要程度:对于学前教育的监管应有社会参与和评价,譬如和居委会、物业等联合起来打造一套监管机制,使价格和收费明朗化。

而对于一些商业性比较强的高档婴幼儿园,对于其价格监管应不同不同状况,依据其运营本钱,分区定价。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